文档介绍: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识字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工作中我体会到要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兴趣,就能自觉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方法。
一、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
在小学第一册教本中,多数先学独体字,而这些独体字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输,学生掌握独体字较为轻松,进入第二期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画、减一画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
“日”加一画是“目”、“目”减一画是“日”、“大”加一画是“天”,“天”减一画是“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忆新字,同时又让学生区别开了这些形近字。
在独体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笔画、笔顺指导学生分析字形。如“大”、“人”、“口”等字,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说出字的笔画、笔顺,对于重要笔画最好重点勾画出来,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合体字教学中,应借助独体字来帮助学生记忆合体字字形,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说出该合体字是由什么偏旁加什么偏旁,什么偏旁去掉什么偏旁或什么偏旁换成什么偏旁。如在学过“海”字之后,便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梅”字,学生便会说“把大海的‘海’字的三点水去掉换成‘木’字旁便是梅花的‘梅’”。老师可以再接着问“为什么‘梅’字是‘木’字旁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笔画较多的字,可将字分开来记,如“拿”字,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可能会说:“是由‘合’字和‘手’字组成”,也可能会说:“是由‘人’、‘一’、‘口’、‘手’四个字组成”,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分析记忆。
二、利用部首的变化在比较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
“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某一个字是怎样由另一个字加、减或换部首得到的,充分发掘学生头脑中的迁移、联想功能。例如:“京”加日字旁是“晾”、“座”去掉广字头是“坐”、“飘”去掉风字旁,换上三点水旁是“漂”,但我认为此种记字方法在应用上应该慎重,避免越记越繁。
三、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汉字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