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石壕吏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石壕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11/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石壕吏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设计者:张广平
教材分析:
《石壕吏》写于759年,朝庭军队全线崩溃,郭子仪只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住所,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苦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知识与技能:
学****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多角度的诵读、吟诵感知诗的韵律美,把握诗的内容。
合作探究与点拔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予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诗歌学****的主体。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拔,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二、请学生听视频朗诵。
1、师生共同把生字词的音订正。
2、全体学生自由练****朗读。
3、先由学生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4、学生分角色读。
5、组织学生评价一下朗读效果。
三、结合注释:
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⑵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⑴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