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立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有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
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白菜、萝卜等也适宜多吃。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谷雨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饮食应注意考虑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5个方面。谷雨前后还适宜食用一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多吃一些含B族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