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并能复述出来 , 通过编写故事提纲, 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2 .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3 .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 “盛世” 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学习掌握
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4 .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感染学生明白揭露封建社会的罪
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 .掌握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能够读懂课文。
2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1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2 .文章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自学法 :(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 )
疏通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讨论分析法: (重点放在对课文的主题和文章艺术特色分析上)
总结归纳法: (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文言知识上)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 前 准 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 .学生网上查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介绍与评价,摘要记录,以供师生课堂交流。
2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与工具书通读全文, 疏通故事内容, 读完后, 试作课文内容的
口头概述。
3 .试着罗列出故事的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简介作者及作品,概述故事内容,编写故事提纲。
一、对联导入:
教师出上联: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请同学们对出下联内容: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呢?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教师小结:从蒲松龄的自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追寻理想和目标时候的刻苦认
真和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走进蒲松龄:
1 .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2 .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下:
《聊斋志异》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
经的奇闻异事。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
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 “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
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 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 “用传奇之法,
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学习新课
(一)通字词,疏文意
1 .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2 .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作状,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作状,用笼子 ..
早出暮归 名作状,早上、晚上 取儿稿葬 名作状,用草席 ..
日与子弟角 名作状,每天 .
旬余,杖至百 名作动,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作动,用笼子装 ..
上于盆而养之 名作动,放 仙及鸡犬 名作动,成仙 ..
此物故非西产 名作动,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作动,显示才能 ..
裘马扬扬 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
昂其直 形容使动,使 ??高 .
成然之 形容意动,认为 ?? 对 .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 ..
(二)讲故事,知内容
1 .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促织,即“虫” )
2 .指名一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提示:围绕
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
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点评,查漏补缺故事内容。
最后讨论明确每段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
——议促织
3 .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
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尝试编写情节提纲
展示两三位学生的成果,比一比谁的更完整更简洁明了,教师总结。
情节提纲: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
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喜 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 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
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四、学生分组讨论:
悲 悲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
1. 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体会,在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