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 中国视野
本站网友 乐黛云 发表 乐黛云专栏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在 17 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
1924?香港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第一次在中国境内召开, 我感到十分高兴, 我谨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
会向大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并向大会组织者欧阳教授和他的工作团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
感谢。
我今天的发言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一、“反本开新”与“参照他者”
1997 年,当我们在荷兰莱顿相聚时,我们都曾梦想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会是一个和平发展的
美好世纪。 然而, 不幸的是我们在新世纪看到的却是各种文化陷阱和文化冲突正在将人类引
向不确定的,也许是毁灭的深渊。为了救助人类,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
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幸福和平的途径。 在寻找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回返自身的文化源头以探索
新的文化资源,如中国古训所强调的“反本开新” ;另一方面,是以他种文化为参照,重新
发现自身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可能。
从中国来看, 近年来, 关心世界、 关心人类的知识分子十分重视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现代诠释, 希望能从六千年的中国文明中发掘出对缓解世界文化危机有益的智慧。 我只想举
一个例子: 目前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万物相生
相克,广泛联系,互相转化的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木生火,
火生土,水生木等) ;也有“极高明而道中庸” ,“执两用中,一分为三” ,的思维方式。 (这
个“中”并不是“折中” ,而是从“两端”中产生出来的那个新的“三” )。多种思维方式
的基础是中国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 也不一定有预定的答案, 而是形成于
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 在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之中, 由于种种机缘, 其中的一种变成了现实。
这就是老子说的“有物混成” ,“有生于无” ,最后又都将“复归于无物” 。既然事物的意义并
非一成不变,而是形成于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之中,那么,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 的“和而不同” 的理想就成了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之一。 重视差别, 认为“不
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行为准则。这种
思想为文化多元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例如从这种思想出发, 以不变立场为基础的 “世
代复仇” 就失去了依据, 不是“仇必仇到底” ,而应是千余年前的北宋学者张载所主张的 “仇
必和而解”。这种以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为参照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作的现代的选择和诠
释显然对世界有益。
从西方来看, 许多学者也都在重新叩问自己的文化源头, 他们更关注的是在他种文化的参照
下,对自己熟知的文化,如何进行新的审视和发现。正如法国汉学家于连 ?法朗索瓦在《为
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中所说的, “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
腊”,是为了“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 。他
说:“为了再了解和再发现,不得不割断原有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