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体悟山水神韵.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体悟山水神韵.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5/9/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体悟山水神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体悟山水神韵
导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机敏;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丰富中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山水之乐,在于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明眸,在于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慧心,在于拥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心态。
云山苍苍,江海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让我们穿行于灵山秀水中,吟一曲心灵之歌。
选文1
清江水上郁孤台
□王剑冰
前面怎就出现了一个高台,在蓊蓊郁郁的树荫间耸立着。顺着一级级的台阶攀上去,渐渐地,竟然看到“郁孤台”三个大字。好一个郁孤台,是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吗?别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也没有见到过。
台子的位置,在一处古城的角上,上到楼台能看到蜿蜒而去的苍灰的城。这就是红军当年花了不小代价也没有攻下的城墙了。墙很厚实,行人可在上面往来穿行,城外就是浩浩汤汤的一江清水。
以前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感到郁孤台同“行人泪”联系在了一起,郁孤台似也成了抑郁孤独的代言。心里想,怎么就建了这样一个台子,让孤郁的旅人有一个落泪的地方,还是因了哪个人而有了这个名字?
800年前,满腔苦恨的辛弃疾曾站在这里,怅叹出一怀愁绪。这里离内地实在是太远,与我所在城市不通航,我是先飞上海然后转飞过来,这样也折腾了一天时间。到达时迎接我的已是晚上如注的大雨。辛弃疾则是从杭州出发沿长江溯赣江南上,他那时在江西任职,必在舟船上度过长长的时光。一日停船在万安造口,那里离赣州不远了,暮色中传来鹧鸪声,遂想起了郁孤台,禁不住将一腔悲悯书写在墙壁上。万安我去过,有着“惶恐滩”的险峻之地。不知辛弃疾是怎么挨过险途十八滩,生出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感慨。
其实郁孤台本身并没有我想的那层意思。它是指台子“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郁和孤都是美意。郁孤台占据了一个好位置,我曾在《吉安读水》中写道:“江西的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水叫章水,有一条精致的水叫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郁孤台就在章水和贡水的交汇处,看着章、贡二水合为一江奔腾而下。
想起那位怀有一腔报国志的江西人文天祥,他曾做过赣州知州,必是常登郁孤台的,而且常有一种孤愤在心头。他曾写道:“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苏东坡被贬惠州也是乘船溯赣江而上,中间行程漫漫,不知多少辛苦。终于来在郁孤台上,遥遥北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也提笔写下了一首《过虔州登郁孤台》。
这时我又想到,郁孤台或许也有那么个忧郁孤独的意思在其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去向远方,走的时候会看到那个高台,不免生出郁郁之情。远离故土的人站在这个台子上,同样免不了要生出孤独的感怀。所以这台子是个很真实的台子,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情怀,它都接受了,人们在这里看着江水落泪,而后抹抹泪水坚毅地转身。这样说来,郁孤台倒是带有了一种禅意,一种哲性。
地处偏远,郁孤台就像一个隐士,悄然躲在一片山野间。这样也好,藏在心中的那种景仰,有时比真实更显得美妙,让人能够浮想联翩,有时见了实物倒会感到坍塌了某种东西。
江水中已经没有了什么行船,以往在江边解下缆绳、拱手相别的场面远去了。
[选自《新时文》(文化卷),有删改]
品读赏析
本文虚实相生,情思绵绵。文章中有两个“郁孤台”:一个是用“雨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