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678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8/11/7 文件大小:1.6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DISSERTATION

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专业产业经济学
姓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唐**
2016年12月
硕士学位论文
**********策略研究
2016年12月
摘要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问题提出 1
第二节文献综述 2
第三节研究内容 7
第四节技术路线 9
第二章本土智能手机企业产品技术定位 9
第一节智能手机企业低端定位 9
第二节低端定位的内在机制-基于纵向差异模型 11
克服创新收益陷阱的策略模式 12
第三章本土智能手机企业进入成长障碍 21
第一节智能手机行业技术创新特征与现状 21
第二节高研发成本的创新障碍 27
本土手机企业技术创新实证检验 33
第四章本土智能手机企业专利许可和序列创新 33
第一节技术许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3
第二节序列创新对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影响 34
第三节反垄断政策 38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6
第一节主要结论 46
第二节政策建议 47
参考文献 49
附录 52
致谢 5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提出
近五年以来,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14年全年,, 占全国手机出货总量的86%, 约占全球智能手机手机出货量的33%,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往往是在国外领先企业占据技术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展开的不对称竞争。在智能手机行业,尽管苹果和三星等企业以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高端手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以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小米、HTC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企业则主要集中生产中低端手机。近年来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国外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则不断下降。2014年,国产手机市场份额达到了80%,国外手机市场份额仅为20%,这就引出了以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手机企业的低端产品技术定位却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结果?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绝对集中度较高,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市场内价格战、产品化同质性严重。在国产品牌占据我国全部智能手机市场60%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手机数据库分析可得, 市面上销售的手机当中: %, 1000-1999 %, 2000-3000 %, 3000 元以上国产品牌手机已寥寥无几。特殊的价格扎堆现象及行业集中度偏高体现着不健康的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利润的虚假繁荣现象,超过80%的行业利润被国外品牌占
据,国产智能手机行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为此近年来国产手机开始注重其手机专利的技术创新,开始进军高端手机市场,专利申请数量也不断增加,2006-2012年是中兴、华为专利申请的高峰时段,平均每年专利申请在6000件左右。但是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研发成本,在高研发成本下,本土智能手机企业可能面临不盈利的局面,本土企业面临“高研发成本下的进入壁垒问题”。
近五年随着国产手机企业的崛起,国产厂商数量急剧增加,但由于国产厂商的定价行为和核心专利技术的缺失,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 相较于国外一线品牌, 缺乏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和原器件的议价能力, 使得生产成本无法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正凭借其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不断在全球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在高技术领域占据技术优势,并通过“专利和技术标准壁垒”来保护企业的利益,通过专利和技术标准占有、许可和转让,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将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在经济和贸易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将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带来重重困难和风险。
本文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来阐述本土智能手机行业在技术赶超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第二节文献综述

关于智能手机行业的国内外研究主要着眼于智能手机行业进入壁垒、智能手机行业差异化定位、智能手机行业技术追赶三个方面。
一、结构性进入壁垒相关研究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在位厂商在利润最大化决策时所产生的有利于保护自己而将潜在进入厂商阻隔在一个行业外的效应,是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
件、社会法律制度、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本土智能手机行业在技术上赶超时面临的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产品差异化壁垒
由产品差异化所形成的进入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