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ppt

格式:ppt   大小:1,751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ppt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8/11/8 文件大小:1.7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 学派
内容提要
1. 形成背景
2.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主要观点

4. 局限性
中国比较文学溯源
古代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关于文学的比较、筛选和相互影响的研究。
魏晋以来印度思想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当时有关翻译、媒介的论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学者开启中国比较文学的序幕。
严复
王国维:《尼采与叔本华》《红楼梦》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学者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外文学并取得显著成绩。
鲁迅:《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
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吴宓:《<红楼梦>新谈》
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确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则是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1929年至1931年,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新批评派大师瑞恰兹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两门课。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
1971年7月中下旬在台湾淡江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上,朱立元、颜元叔、叶维廉、胡辉恒等学者在会议期间提出了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这一学术构想。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出版了台湾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编者在该书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 是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
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谈到: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的出版为标志的。
《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
《管锥编》不仅探索了中西文学共同的“诗心”和“文心”,而且在影响研究、阐发研究、科际整合、翻译媒介研究等方面都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
1977年10月,李达三在《中外文学》6卷5期上发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宣告了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建立。
李达三(John J. Deeney),1931年出生
论著颇丰,其中文著作主要包括
《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1978年),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1990年,与刘介民合著)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1997年,与罗钢合著)。
在“中国学派”刚刚起步之际,美国学者李达三起到了启蒙和催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