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两水隧道出口段实施性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2
1、设计概况 2
2、地形地貌 2
3、气象特征 2
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
5、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岩土 3
三安全施工管理 3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3
2、安全生产目标 4
3、安全管理制度 4
4、安全生产责任制 5
5、岗位职责 6
6、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12
7、安全教育制度 13
8、安全检查制度 13
9、安全员跟班作业制度 14
10、安全警示制度 14
11、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14
12、班前安全活动制度 14
13、持证上岗制度 16
14、安全例会制度 17
15、安全奖罚制度 17
四现场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22
五各项应急预案 25
1、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25
2、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应急预案 28
3、隧道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31
4、隧道触电、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32
5、消防应急预案 33
6、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39
7、机械伤害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40
六两水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42
两水隧道出口段实施性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令70号)、《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2003(J260-2003)]、《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三)中交二公局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规定、制度。
(四) 国家其它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强制性文件。
(五)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设计概况
两水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境内,进口段起讫里程为DK360+410~DK362+090,隧道进口至洞身中部附近位于直线上,其他部分位于R-。
2、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剥蚀中低山地貌,绝对高程170~700m,自然坡度一般为10~45°,局部形成陡崖,隧道最大埋深346m。洞身所贯穿山体植被发育,坡面一般覆土较薄。进出口端表层覆土均较薄,植被发育。出口端省道205,另山顶为油橄榄种植园,有便道通达,该隧道交通较便利
3、气象特征
据武都县气象站气象资料显示:隧道区内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雨量集中,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温差变化大,多风。℃,℃,极端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58%,最大风速19m/s,,最大积雪厚度11cm,最大季节冻土深度13cm。
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层岩性
地层主要千枚岩夹板、炭质千枚岩夹板岩、灰岩。
②水文地质特征
隧区的地表水主要为白龙江,地表水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隧道附近较大的地表水系主要为白龙江,江河均为常年流水,水深数米至数十米,河水位受季节性降雨变化,雨季河水汹涌。测区山间溪沟及次级小河流不发育,一般流程较短,流量受大气降雨控制,因季节变化而变化,以蒸发、下渗和径流等形式排泄。隧道区总体上山势陡峻,地面起伏较大,基岩裸露,降水量较小,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根据现场调查,虽然洞身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除个别沟谷有零星季节性泉水出露外,隧道所在区域支沟均无水,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围岩的富水程度为弱富水区,对圬工不具氯盐和硫酸盐化学侵蚀性。隧道可能出现突水地段主要位于浅埋的支沟谷底,岩性接触带及延伸长大的节理、裂隙密集带,预测隧道最大总涌水量为7008m3/d。
5、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岩土
本隧道洞身段存在以下问题: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区内灰岩有轻微溶蚀裂缝及少量的溶蚀坑洞,属轻微溶蚀区,该隧道灰岩主要以夹层存在于千枚岩中,岩溶对隧道工程有一定影响。
三安全施工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以分部经理为组长,分部总工、副书记、副经理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架子队专职安全员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生产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各架子队成立相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安全生产,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施工,全面实现安全目标。
组长:分部经理:孙伟刚
安质部:王雷亭
工程部:薄斌山
物设部:安国
隧道架子二队专职安全员
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副组长:牛刚程实董强明
综合办:潘小峰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框图
2、安全生产目标
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落到实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