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双控体系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以下简称“双控体系”)前期顺利推进、后期双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高双控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监管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公司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把风险预控放在隐患排查治理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放在事故前面,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结合我公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区队。
第二章风险辨识流程及规范
第三条术语及定义、缩略语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即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风险管控流程见图1。
图1 风险管控流程
第四条安全风险辨识范围
公司井上、井下所有区域,包括所有系统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区域和地点。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组织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第五条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法)、风险矩阵法(L·S)。
( LEC )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用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根据以往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三个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分值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为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分值
分数值
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6
连续暴露
3
每天工作时间
2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3 事件发生的后果(C)的分值确定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40
3-9人死亡或10-49人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5000万元
15
1-2人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
7
伤残(严重、重伤、或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3
重伤(致残、或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1
轻伤(需要救护、或造成很小财产损失)
表4 风险等级评定标准(D)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预警颜色
D≥160
重大风险
70≤D<160
较大风险
20≤D<70
一般风险
D<20
低风险
(L·S)
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其中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从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控制措施五个方面对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的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见
L、S、R取值范围及风险判定标准见表5、表6、表7、表8。
第六条安全风险分级
按照风险辨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由公司进行监管,风险点所在的区队总体管控,班组或岗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