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党的历史.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党的历史.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1/12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党的历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70年的光辉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革命的纲领和正确的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险阻,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我们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无数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激人奋发,他们松直柏翠般的道德气节催人泪下,党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警人不懈,多少名人名言名事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个比喻反映了人类身往自由,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但是,以科学的意义上说,“海阔”总有边,“天高”也有限,因而鱼、鸟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同样道理,人类也不可能有所谓“绝对的自由”。实际上,鼓吹绝对自由,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或者无政府主义者的空话。共产党是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共产党人自己也渴望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只能以遵守党的纪律为前提。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但不是束缚共产党员的桎梏。自觉地以铁的纪律约束自己的共产党员,才能是深刻地体会到自由真正的含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坚贞的共产党员不仅要自觉地以铁的纪律来约束自己还应该明确自己所信仰的主义,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之所以能够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因为他很早就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青年周恩来,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混乱的时期。政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年轻的周恩来抱定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国之心。在一次读书课上,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要读书”的时候,他郑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学毕业后,周恩来对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救国志向的驱使下,他决定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真理,另辟兴国之路。他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还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在日本,当他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时,感到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愿望,又促使他远渡重洋,他要到马克思主义故乡去寻求救国兴国之路。1921年秋天,周恩来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他在给天津觉悟社的朋友们的信中曾写着一句话:“再郑重声明一句,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真正手段应该因地制宜”!1922年3月,他又在给国内觉悟社社员的信中再次宣告:我认为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信中还附着一首诗,其中写道: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周恩来深知个人并无回天之力,但他明白自己的一进一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大局,因此,在这场斗争中,周恩来没有远事避祸,洁身自好,而是坚守岗位,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尽其所能地挽救危局。他在与别人的谈话中说道: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一方面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做了必要的妥协,机动、通融、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