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诺贝尔奖与化学 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诺贝尔奖与化学 论文.docx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1/1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诺贝尔奖与化学 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原因分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而且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属德国最多。诺贝尔科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是当代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但是为什么是德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化学科学的中心,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一、德国科学研究者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科学研究的突破,有赖于科学家个人长时间、连续的智力劳动。科学劳动者为了创新,有时在从事全天候的不间断劳动,有时则需要自由轻松休息,也许要几个月时间到世界各地交流、讲学。例如,由于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1902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费雪。在慕尼黑大学的没有教学任务时,他将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雪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雪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冲天臭气,熏得谁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难”去了。足见费米在科学研究时的用心程度和他孜孜不倦的态度。二、家庭氛围的影响和家人的支持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其中家人的支持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在他30岁生日那天,他的夫人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显微镜送给科赫作为生日礼物,从此科赫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显微镜上,潜心研究细菌与疾病的关系。最终他首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阐明了特定细菌会引起特定的疾病,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贝耶尔的父亲50岁时开始从师学习地质学,周围的人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全然不顾。通过多年学习,贝耶尔的父亲最终成为了专家,76岁时竟出任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父亲的刻苦勤奋、谦虚尊师,深深地影响着贝耶尔的成长;童年时代,埃米尔•费雪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并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父亲发现他志不在经商时,便不再勉强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费雪获得博士学位,而且由于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他50岁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三、诺贝尔得奖者相互的影响当我们仔细的研究这些诺贝尔得奖者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有的是父子关系,更多的是师徒关系。如玛丽居里一家两代先后有四人五次获诺贝尔奖;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中有鲍威尔、哈恩、玻尔等十二人获诺贝尔奖;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的手下有海森堡、泡利、朗道等八人获奖。也许正是通过各个得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得以积累,学派得以形成,创新得以延续。显然,这种关系的形成绝非是偶然的。它与一个、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科技政策、教育体制、人才模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政治政策最适宜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也肯定是它成为世界化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