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doc

格式:doc   大小:173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8/11/14 文件大小:1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世界近代史》题库名词解释圈地运动清教运动《权利法案》独立派克伦威尔平等派起义掘地派运动“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瓦特工厂制莱克星顿的枪声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宣言》华盛顿谢斯起义《1787年宪法》重商主义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人权宣言》斐扬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热月政变雾月十八日政变拿破仑拿破仑帝国奥斯特里茨战役百日王朝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法国二月革命法国二月革命德国三月革命英国宪章运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共产党宣言》俾斯麦“铁血政策”“普鲁士道路”“宪法纠纷”普法战争西西里起义加富尔加里波第西进运动林肯《解放黑奴宣言》《宅地法》南方重建日本幕府倒幕运动戊辰战争明治维新彼得一世克里木战争废除农奴制法令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江华条约》:材料一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杰弗逊材料二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和解是个荒谬的梦想……——潘恩《常识》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独立宣言》材料四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律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从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摘自世界史教材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同独立宣言相比,有何进步性或保守性。(4分)(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87年美国宪法作出客观评价。(4分):(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这些家庭不再属于农民家庭的范畴。剩下的仅占有或使用50英亩土地的农民10余万户,占总农业户数的10%,占全国户数的3%。――摘自《英国阶级史》材料二圈地既然办竣,那么在整个历史中,在整个传统中更加紧紧地随着公用地和敞田为转移的自耕农,亦即自由民的最终命运如何?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和60岁庆典之间,他们的数目和他们控制的面积,拉平来谈,可能没有下降的趋势……在1887年和随后的几年之中终于进行准确的调查,据发现,威尔士有10%到20%的耕地是所有主用的,而他们多是小业主。至于大不列颠,则同样的一些调查所举的数字是14%至15%之间。英格兰15%至16%,苏格兰则刚刚超过12%。诚然在英格兰并非所有这些土地都是自由民的土地。――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材料三纯粹小自耕农而言……若说一直靠各自的持有地为生的自由持有人往往圈地时归于消灭,那么丝毫不假的。没有古老的公共权利,一块小持有地是不用说没有多大用处的,而这种权利丧失也未必能适当的补偿。在土地重新分配时,分得土地的人必须设围。对于小农来说,费用未免太贵,他可能决意把土地卖掉。——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英国自耕农消失的原因。(4分)(3)自耕农消失对英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4)谈一谈你对这历史现象的认识。(4分):材料一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林肯1854年的一次演说材料二“分裂这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说材料三我在这场战斗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我无须解放任何一个奴隶便能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如果必须解放一部分而保留另一部分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那样做。——林肯致记者的公开信材料四各地群众大会的最大特点是一致真诚地主张没收叛乱者的财产,……每次提到这些措施中任何一项时,都引起如雷的掌声。大家赞成起用挖战壕的黑人……——1862年《芝加哥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