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关键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论文提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付诸实施无疑是审计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本文回顾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分析了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当采取的策略。
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正式恢复,自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大体上经过了1980年至1986年的起步、1986年至1988年的创业和1988年至今的稳定发展三个不同时期。在二十几年间,中国审计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越高,使得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然而近年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频频爆发,不断缠身的官司和高额的诉讼赔偿费用令这个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困扰[1]。欧洲的安永国际、毕马威、德勤和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仅在2007年一年中,收到的损害赔偿诉讼中,索要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有6项,;在2008年,我国大约有16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和210多名注册会计师因审计诉讼失败受到了行政处罚,700多名注册会计师和16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强制培训等处理。我国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其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为它着眼于全面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