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四.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四.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1/15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实验四数据库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表的建立
【实验目的】
明确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掌握转换关系模型的方法。
了解数据库的实施过程,掌握具体的DBMS的数据库建立方法。
【实验步骤】
熟悉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掌握E—R图转换关系模型的方法
3、熟悉数据库的实施过程
4、ess、VFP、SQL Server 的建立库、表的方法
5、建立数据库、表
【实验内容】
一、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概念结构是独立于任何一种数据模型的信息结构: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从理论上讲,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对支持这种数据模型的各种DBMS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合适的DBMS。但实际情况铰往是已给定了某种DBMS,设计人员没有选择的余地。目前,DBMS产品一般支持关系、网状、层次三种模型中的某一种。对某一种数据模型,各个机器系统又有许多不同的限制,提供不同的环境与工具。所以设计逻辑结构时一般要分3步进行:
(1)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2)将转换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5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
(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目前新设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大都采用支持关系数据模型的RDBMS,所以,只介绍E—R图向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原则与方法。
二、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实体型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确定这些关系模式的属性和码。
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E—R图则是由实体型、实体的屑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3个要素组成的。所以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型、实体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届件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对于实体型间的联系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如果与某一端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2)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同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3)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各实体的码组成关系的码或关系码的一部分。
(4)3个或3个以上实体问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各实体的码组成关系的码或关系码的一部分。
(5)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三、数据模型的优化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限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应该根据应用需要适当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