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口顺黄坝与坝下的埽工和古钱币
作者: [] []
2008年11月,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在古清口(淮阴区码头镇御坝村)顺黄坝的探沟里掘得碎石埽工和一万多枚铸有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及日本、越南等国多钟古钱币。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全国诸多专家的关注和探讨。
为什么在20米长、3米宽的探沟内掘得诸多的埽工和古钱币呢?近日笔者对清口顺黄坝和坝下的埽工、古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探讨,以期进一步引起专家和学者们对古清口水文化的研究。
一、顺黄坝的形成和作用
顺黄坝(又名顺水堤、挑水坝)在古清口的北侧,今码头镇御坝村6组。该坝长2000米,坝底部宽72米,堤高11米。这里,汉唐时期是泗水的支流与淮水交会的地方。黄河夺泗以后,亦为黄淮交会口,俗称小清口。由此,这里便成为行船和漕运的要冲之地和国家重要的治理和防守之地。
顺黄坝是怎么形成的呢?《明史·河渠志》载:“顺黄坝,原冀排溜北趋,刷陶庄积土,使黄不逼清。嘉靖13年(1534年),刘天河治河、浚河运淤积,修筑堤防。筑缕堤以防冲击,置顺水堤(即初期顺黄坝)以防满溢。”《江苏水利志》载:“御坝、顺黄坝亦是逼黄河大溜,直趋陶庄引河,寻北岸而行,之此,淮水从清口畅流敌黄,绝无黄水倒灌之患。”
清代沈香成《河口图说》载:“国初,运口逼近,每遇黄涨、病运病湖,筑顺黄堤以防黄水。”“康熙38年,阅视河工,开陶庄引河,在孙庄(御坝村5组)建挑水坝,又在清口外建挑水大坝,始竣称御坝,在东坝筑顺水堤至束水西坝。42年,又自清口外,挑御坝迤东,接顺水堤到御坝,共长480丈5尺,后来的20余年间大筑黄河各处的挑水坝,不可胜计。乾隆七年,在南岸积土之外,筑束水堤891丈,又在拦黄坝迤上加筑顺黄坝130丈”(《淮系年表》清、康熙)。由此可见,顺黄坝在当时的清口至关重要,时堵时闭、反复无常。亦由于经常不断的堆筑,使顺黄坝不断延长和加高,至今仍巍然壮观。
二、顺黄坝下的碎石埽工和古钱币的缘由
据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门的挖掘报告:在清口顺黄坝的长20米、宽3米的探沟里发现清代的埽工碳物和碎石护坡。同时,在埽层下碎石护坡上部又有成串的有规则地摆放设在石头缝中的古钱币。这些古钱币年代不一,品种繁多。其中有唐、宋、明、清以及吴三桂和其孙子吴世璠所铸的“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还有日本的“宽永通宝”,越南的“安法元宝、嘉隆通宝”等38种古钱币,且年代最晚的钱币为“道光通宝”。
为什么在顺黄坝下存有碎石埽工和诸多古钱币?我们根据史料和实物进行了探究。
1、碎石埽工是古代用来抢险和堵决的一种特殊的水工技术。
据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资料载:“埽工,是古代多沙河流上常用的一种治河建筑物。多用于抢险、护岸、堵口、筑堤等各方面。埽工每段称之埽段,用树枝、秸秆、苇草等柔性材料。一层土一层料累积起来。又以桩、橛、绳、碎石等堆积成体为埽工。埽又以采用的材料、用途位置、做法和形状等分类”(《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水工名词解释)。
又据沈立著的《河防通议》载:埽工闭口时,首先在口门两端坝头立标杆,架设浮桥,既可便于河工通行,又能减缓流势,接着在口门上打下星桩(多个组合),抛树石,进一步减缓流速,下一步就从两岸分别推进三道草埽,两道土柜,并向中心抛席土包,至此进入合龙阶段,迅速抛下大量土袋土包碎石,并鸣锣击鼓以壮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