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老子篇主要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紧张的关系
:
一是主张内在修养的个体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联系和交往中保持精神和肉体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关系)
二是用人与自然之间更为素朴的情感来取代用周礼中人与人之间被异化的情感。(人与人的关系)
:小国寡民是老子社会思想的核心。
小国指的是封闭性的小型社区,因为封闭所以与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交通贸易和外界的联系都没有,因为小,所以社区的规模不大。建立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样的小国里面,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文化不高,生活简单,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安排。
寡民指的是数量上是人口少,质量上的寡欲。
,社会冲突不断。对于社会冲突的解决方式,儒家强调社会伦理的方式维系统治秩序,但是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要找到根据呀,他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失道—德—仁—义—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相反,如果大道行,六亲和,国家治,社会上面没有人人与人的对立,没有上下贵贱之别,人们都相安无事,互敬互爱,那里需要社会伦理呢?
所以要解决社会问题,首先从根本上要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要根本上没有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话,也不会有这些社会观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一步:人们要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生存是根本,享受是派生,物质上的享受给人的感官带来美感,但是同时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伤害。享受并不是生存所需的,没有享受,一样可以生存,享受过多,甚至会妨碍生存,这个是舍本逐末。
第二步主张”无欲”,这里的无欲不是等同于无欲。欲望要寡到不可再寡,保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欲望为底线。因为人生之有欲,便设计各种方法来满足这些欲望,然后满足的欲望的方法越多,其欲望越不能满足,而且人们在争相满足欲望过程中也自受其害,社会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欲望越少越简单,越是容易满足。
第三步: 俭到啬主张节约,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华,满足基本衣食之需,才可以长久。
第四步人们要“无知无求”要以不欲为欲的内容,要以不学为学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儒家提倡人的智慧有仁,礼,信的约束,才能发挥它的正功能。所以老子反对儒家的观点,认为学习各种智谋是众人的过错,当时民智开启之后副作用日益明显,人民的智谋越多,社会越难治理。智慧出,有大伪。民以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只有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才能寡欲。
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对象之一,而人们学习知识之后会知道更多的欲望对象,造成不知足,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欲望对象,会用知识作为实现欲望的手段,造成不知止。只有无知才能知足,知止,才能达到寡欲。
人们都寡欲,知足,知止,没有争夺,天下自然大治。
:愚民和无为
在小国寡民里面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圣人)。
第一步:以愚治国者国之福愚民即回归淳朴
方法上面是养育小孩
政策实行上面,人的欲望与社会机构提供的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