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麻风
三明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陈文峰主治医师
麻风
定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定义
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为G+细菌,短小棒状,抗酸染色阳性,至今未能体外培养。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传染源:麻风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等。
易感人群: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流行情况: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临床表现
分型:
根据免疫力强弱分为:
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
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
细胞免疫:TT>BT>BB>BL>LL
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分类:
多菌型麻风、少菌型麻风
临床表现
未定类麻风
结核样型麻风
瘤型麻风
未定类麻风
为麻风的早期表现。
浅色斑或红色斑,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形。
多数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可阳性
本型可自愈,也可转变为其他型。
结核样型麻风
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强,故皮损局限,数目少,较稳定。
不对称累及面、肩、臀四肢等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
典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界清,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可粗大并致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及畸形。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多强阳性。
治疗后皮损消退快,预后好,少数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