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读《南渡》.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读《南渡》.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8/11/2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读《南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读《南渡》
内容简介:
作者岳南经过8年的严密考证所作,集中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群貌。书中描述了学人们从七七事变开始,从北平至长沙,在至昆明、蒙自的办学岁月,反映其学术生活与抗战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摘录:
在陈寅恪眼中,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人物,也是极少可以引为知己者,王的***绝非是人所示的由于个人恩怨,或后来溥仪所说的是经济方面的索债等等。王氏的真正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其一死事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近似“尸谏”的抗争。——《往事再回首》
陈寅恪所丢之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来说的“珍籍秘本”,而是他曾花费无数心血用蝇头小楷,在书眉详细记录相关资料以及自己心得的批注本,其间有蒙古史、佛教史和古代东方书籍。这一批眉注本,可说是他研究工作的“半成品”,是心血与思想的结晶,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润色,便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些书籍在陈寅恪的心中的地位之高和价值之巨,是一切读书人特别是靠读书、著书安身立命的知识分子所能深切体会的。——《由长沙到蒙自》
阅读感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陈寅恪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一位学人。
在《南渡》中,我读到了这样一位陈寅恪:既有学问,又有风骨,他是中华文化的托命人。
陈寅恪出身名门,父亲陈三立是文学大师,从小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早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古文字、古文学,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学问广博。后归国,成为清华国学导师,治学严谨,在文学领域成就极大。后抗战爆发,陈寅恪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在众多学人去往海峡彼岸的时候,他仍坚守大陆,直至终老。
陈寅恪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与使命。在积贫积弱的上世纪初,同众多的学人们一起,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扶大厦之将倾,救国难于危亡,在战乱时期,振兴民族,守护着文化家园。
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陈寅恪以生命著书。他晚年双目失明,甚至曾长卧不起,仍能艰苦卓绝,穷十年岁月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巨著。诚如韩愈语“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陈寅恪的毅力与精神铸就了他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地位。
陈寅恪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那苦难的岁月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