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kt365 2013/7/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案例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授课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地点
听课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教师以描写月亮的诗句、文章提问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多媒体课件展示。
简介背景,教师范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教师范读。
学生听讲、听读、思考、参与。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朗读,疏通文意
教师组织、巡视
学生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学生朗读训练,正音,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问题,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