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嘉峪关印象
这是一处挺立在大漠戈壁中古老的关防要隘。
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大破元军,再次将河西走廊划回中原版图,1372年,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敌和巩固边防,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成为明长城的西起点,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那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也是目前万里长城保存最完好的关城。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东接酒泉,西通敦煌,南靠祁连山,北临大戈壁,在古代属于边塞要地,有丝路咽喉、西域重镇之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随着风沙的剥蚀,古老的长城逐渐倒塌毁坏,留下断断续续的残垣断壁在戈壁滩上,只有这座关楼依然完好的保存下来,在兰色的天幕下,孤零零的矗立在祁连山脚。站在嘉峪关城楼上,面对空旷的戈壁和肃穆的祁连山,你的心会是沧桑而凝重的,当年撕杀征战的铁骑、南来北往的商旅,都随着岁月流逝远去了,只留下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城楼,象个苍老的战士,聆听着远去的鼓角和战马的嘶鸣。
嘉峪关老了,他的作为战争防御的功能和军事意义已经失去,今天,他被作为一个历史的古迹保存下来,静静的矗立在戈壁上,连接着历史和过去,吸引着今天的游人来此唏嘘凭吊。
我们今天看到的嘉峪关,是随着酒泉钢铁公司的建立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城市中的居民80%都是酒泉钢铁公司的职工,人口不多,但依托酒钢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很快,市政及公用设施完善,城市广场、体育馆建的都很气派,马路很宽,路两边树木森森,因为白天大部分人都在上班,在马路上能看到的行人很少,马路总是很干净。我曾开玩笑,在别的任何城市,街头都可以看到擦皮鞋的,惟独嘉峪关没有。走在嘉峪关的街上,走上一天,皮鞋也是干净的。
嘉峪关是座移民城市,城市中的居民大多来自天南海北;嘉峪关也是个很年轻,很时尚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比较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会话基本都是普通话,而不象其他一些城市,有原住居民和本地语言,是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
象大多数西部城市一样,嘉峪关人是热情而豪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去嘉峪关采访,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听说我是第一次到嘉峪关,热情招待之余,特意派了辆车,让我随意去各处看看,而陪同的朋友说他们经常接待外地的客人,一周可能要去各个景点好几次,陪着我也是多余,索性让我自己去得了,也确实是够实在的。我也乐得逍遥自在,在司机师傅的带领下把各个景点转了个遍。后来再去,怕人家太热情,索性也不打招呼,自己就去了,等忙完了再给朋友们说一声,为此惹的他们说我太不仗义,其实就是怕他们太热情的招呼了。
嘉峪关是个戈壁城市,土和水是很珍贵的资源,家里载花用的土也得到很远的农家地头去挖,城市中,楼与楼之间如果不是用水泥漫了的,就是沙粒,很少看到土,每户人用水也是节约的。
虽然同在一个省内,但以前对嘉峪关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戈壁城市,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曾有嘉峪关的朋友开玩笑,他们上班都是骑着骆驼的,骆驼是他们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我竟然很长一段时间都信以为真,现在想来也感好笑。许多事,自己不去实地感受,凭想象是很容易闹笑话的。
古朴与时尚,古老与现代,奇特的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如果不是每年的沙尘暴侵扰,住在这个城市应该是很惬意的,有充足的阳光,有宽阔的视野,有如洗的蓝天,那种城市魅力是独具的。
来此之前,笔者对于嘉峪关,心中并无太多曲折情怀,总觉得它和古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