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本品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差。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包括左氧氟沙星及其乳酸盐、甲磺酸盐、盐酸盐注射制剂,剂型包括粉针剂、小容量注射液、大容量注射液。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相关的严重病例报告在喹诺酮类品种中较为突出。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为主,其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各系统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其中过敏性休克、%、%;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抽搐、癫痫大发作、意识模糊、精神异常、谵妄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等;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喉水肿、呼吸抑制等;其他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尿、紫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糖异常、呕吐、腹泻等。
典型病例1:患者,男,61岁,、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约30分钟左右病人出现精神异常、兴奋多语、坐立不安、两手向空中抓挠。立即停药,改用头孢曲松钠,。
典型病例2:患者,男,76岁,因肺部感染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每日一次。第四天,患者出现左上腹疼痛,伴恶心纳差,乏力,尿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停用该药,改用其他抗生素,并用保肝降酶药,一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二、过敏反应情况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病例报告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突出,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喉水肿等。
典型病例:患者,女,25岁,因肺部感染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0ml,25滴/分,10分钟后患者自诉胃部不适,四肢麻木感,恶心无呕吐,面色苍白,冷汗。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平卧位,测量血压60/30mmHg,脉搏48次/分,呼吸24次/分。给予非那根25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5%葡萄糖250ml快速滴注等治疗,40分钟后患者好转。
三、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说明书提示,左氧氟沙星应避免与茶碱同时使用,如确需同时应用,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以调整其剂量。而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存在多例与氨茶碱合用的病例报告,但并未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典型病例:患者,女,42岁,因咳嗽、咳痰10天,伴头痛、咽痛、发热,在内科门诊治疗,%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滴后患者出现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