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历史著作读后感9则.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著作读后感9则.docx

上传人:bb21547 2018/11/2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著作读后感9则.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史著作读后感9则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历史著作读后感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读后感

在寒假来临之前,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2:袁腾飞说中国史下》。里面讲述的是有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时件,还有袁老师自己对近代史的见解。
对于这本书,一拿到手,翻开目录时,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陌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还没知道它里面讲述的事件细节;而熟悉则是因为在看到标题后,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中国近代史这几个字,还有那本陪伴着我差不多半年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这本书大概讲的也是和课本的一样吧,我心想。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先是书的目录,每一章的开头都用一些俏皮幽默的话做开头,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然后就是内容。袁老师的语言十分幽默,但是幽默的同时,历史的有关资料却一点也不含糊,在资料、有关事件这方面,这本书处理的很好,很严谨。就拿第五章浴血抗倭十四载中的第六节背后的残酷青春中的一段描述中日双方作战武器:小日本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比我们的师要大,比我们军要小,108门火炮,24辆战车,咱们中国全国也找不着几辆战车。新四军就更别提了,全军10500人,就相当于国民党一个正规师,6200支枪,这6200支枪相当多的都是村里做的那种土枪,而不是兵工厂生产的。这
段文字就能体现出这本书在文字方面描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但它还不失生动性,接着上面一段的文字又刚好说明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的语言是很幽默、很大众化、通俗易懂的:那个土枪土到什么程度呢,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脚蹬式步枪,什么意思呢?它打一枪之后这枪栓就拉不开了,得搁地下拿脚踩,那个手没劲,搁地下一踩,弹壳出去,第二发子弹入膛,非常的低劣,你说你要用这样的武器跟日本打仗,你趴地下射击一枪,然后再站起来一踩,那你就牺牲了,就光荣了。所以我们用这么低劣的武器跟飞机大炮坦克毒气,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这段话我一看完就很能联想到当时的情景。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八个字来概括吧:一本活了的历史书!

 
《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读《西游记》
初一十班贺婧

今年是猴年,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又重新吸引了大家,网友们都认为他是猴年,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故事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历史小说。《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孙悟空了。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它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打败妖魔,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但唐僧却有些看不清事实,被妖怪伪装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责怪悟空杀了他们,念紧箍咒,甚至把它赶走,但它还是对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护着,经
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终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我记忆最清楚的是《三打白骨精》在这个故事中,悟空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鉴别能力差,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通俗易懂的,但我依然百看不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历史读后感范文三》
>读后感
客路中学冯腾玉

这本>书内容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