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doc

上传人:ktdmzug142 2015/9/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
摘要:基于国内对教育学科思维导图的制作及应用的大量研究成果,重新组建思维导图三要素,使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学科思维导图的优劣评价准则进行探究,初步构建评价标准,剖析构建评价标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科思维导图;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48-04
一、研究缘起
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他首先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者”,结果这些问题学生变成了同年级的佼佼者。1971年,托尼?博赞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形成了放射性思维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灵感触发图、思维地图或概念地图,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开始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都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收的规则。[1]
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涉及多个学科,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学科思维导图论文为基础,归纳总结了2001年至2010年国内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从统计结果看,应用最多的三个学科为教育技术、数学和化学。[2]图1为张海森制作的统计图。
近期,深圳市龙岗区教研室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推行了思维导图。初中科学综合学科的思维导图的制作激发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科学思维导图制作比赛中,发现一线教师评价思维导图优劣的方式与准则各不相同。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思维导图要素之间的关系,只从思维导图所涵盖内容的多少,构图是否优美等角度对导图进行片面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参考张海森的研究,进一步文献调研发现[3~13],尽管国内教育同行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学科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应用,但论文中仅涉及研究思维导图的学****效果评价,尚未发现关于学科思维导图优劣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国内也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学科思维导图评价标准。因此,对教育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要素地位的学科思维导图分类
(一)重组学科思维导图要素
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很多,包括文字、数字、图片、逻辑、线条等。思维导图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它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
结合思维导图的构建特点,我们把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概括为三个:识记对象、对象关系、思维框图。识记对象是指我们运用思维导图去认识、学****或记忆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字、图片、数字等。对象关系即是识记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
对象之间的包含、并列、因果关系等。思维框图是指在构建思维导图中所采用能够体现对象关系的框架图,包括线条、颜色、图片、焦点、支干图等。根据图片在导图中的重要性,可把思维框图分为中央图形与支干图形。
思维导图三要素的关系如图2,识记对象依托在思维框图之上,核心对象的焦点清晰地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