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pdf

上传人:sp4772 2015/9/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整体观在治疗风湿病中的应用用辛温,立见其害,”吴氏还制宣痹汤以治湿热痹证。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瘀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瘀法治疗痹证并创制了身痛逐瘀汤。进入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的中医风湿病学家如路志正、焦树德、朱良春、谢海洲、王为兰、张鸣鹤、陈湘君教授等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西医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骨关节炎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各自的学术观点,这些学术观点的发展了中医痹病的理论,形成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在痹病的病因方面有充分的体现,《素问·痹论》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冬善病痹厥。”强调了痹病的发生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痹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所致,即人体遭受到自然界的风、寒、湿、燥、热等邪气,邪气痹阻于皮肉血脉、筋骨关节之间,经脉被阻。气血不畅而致肢体的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僵硬等。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说:“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强调了外邪对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风寒湿等外邪即现在所说的环境因素。后世医家依据中医审因论治的原则,治疗痹病总是以祛邪作为基本治法。如肢体关节疼痛,痛无定处,或疼痛时发时止则为风痹,治疗以祛风为主:肢体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则为痛痹,治疗以散寒为主:肢体关节重着,甚或肢体关节肿胀则为着痹,治疗以除湿为主;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或肢体关节疼痛,伴有全身发热等则为热痹,治疗以清热为主;肢体关节疼痛,伴有口眼干燥则为燥痹,治疗以清燥为主。��扶助正气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邪气与正气较争的结果,疾病的进与退、好转与加重是邪正消长的过程。《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虽然痹病的发生是以外感风寒湿热邪气为主,邪气痹阻经脉是其主要病机,从总体上讲治疗痹病,祛邪是基本的治法,但痹病的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常常须要注意顾护正气,特别是在正气有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辅助正气是必不可缺的。正气不足的患者,如果我们只注重祛邪,往往收不到预期的疗效,有时病情反会加重。这首先是因为正气具有祛邪的功能,通过辅助正气,增强患者自身调节、阴阳平衡功能,使疾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正气是药物在机体发挥作用的基础。因为祛邪的药物在人体发挥药效作用,须要依赖脏腑的正常的功能,气血的正常运行。正气充沛,则祛邪的药效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其药效就差。如痹病同时脾胃虚弱的患者,如果只是祛邪,不仅药物不易吸收,影响疗效,反而会损伤胃气。如余治疗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往曾用中药治疗一年,收效甚微。就诊时患者行走不便,坐轮椅来诊,以两手腕、两踝关节肿胀为主。查患者精神疲惫,面色不华,周身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舌苔薄白等一派脾虚之候,余予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生薏苡仁、萆薜、牛膝等治疗月余,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缓解,可以步行就诊。《金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