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53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8/11/23 文件大小:5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必修 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潘玉贞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 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作铺垫。
学情分析
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关键点。
P28 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核心知识原理,是学****重点,贯穿整个学****过程; 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学目标
“一元”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元”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五、“五步”教学过程
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然后定格(圈定处为重点观察部位),提出讨论问题。
【第二步】问题引导:根据课件提出第一个讨论问题:同样是辐射,为什么太阳辐射可以几乎穿透大气层而地面辐射就不能呢?
【第三步】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铺垫,着重引导学生从大气不同成分吸收辐射能量的特性来思考解决问题。讨论的思路为:(1)区别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2)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辐射能力的特性。
【第四步】问题结论:大气层(对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