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三明青水畲族乡.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明青水畲族乡.docx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11/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明青水畲族乡.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青水古戏台青水古戏台建于清朝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 位于距福建永安城63公里的青水畲族乡。古戏台建于22米长的永宁桥上,背后与“砥东亭”庙宇相毗邻,建筑形状别具一格。戏台平面为矩形,,宽5米,高5米,歇山顶,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可以看畲族人的大腔戏、傩面舞。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七月初一到十五,当地的大腔戏戏班子会在这里演出,锣鼓从早敲到晚,乡土气息浓,热闹非凡。另外,青水畲族乡龙头村发展了“森林人家”农家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赏大腔戏、傩狮舞,唱畲乡山歌、参加篝火晚会,体验畲乡民族风情。 2、三房郑氏宗祠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郑氏宗祠,开基始祖郑章公是宋朝开国元勋承泰公的四子,生于景德初年,以修儒业著名,少年得志,官至光禄大夫,其三子名金紫分支到青水枫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以金紫为首联络各兄弟,在三房纱帽山脚建了一座“郑氏宗祠”,并尊章公为开基始祖。祠堂由正房、左右小厅、大门护厝楼等组成,占地300多平方米。祠堂内直立四根大柱,大厅上有各种形状木雕刻花朵顶柱等,并悬挂各种牌匾。二十五公讳龟,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在“郑氏宗祠”右边并排建一座“兴贤祠”,文革期间被拆除,后于1982年重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三,有沙县、大田等地郑氏裔孙前来遏祖,欢聚一堂,举行庆典活动。
畲族乡的永宁桥
永宁桥“古戏台”是永安一级文物保护遗址。这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的永宁桥“古戏台”,左靠砥东亭、接待楼,右接永宁桥、灵元宫,五者相连成一体,坐落在畲乡的澄江之上。它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筑别致,瓦上绘有五颜六色的装饰、各种历史故事、古画、古诗等;瓦尾装饰燕尾、狮子、双龙戏珠等,其巧妙手艺十分引人注目。据中央戏剧学院考古博士黄维若先生鉴定,青水畲族“古戏台”属欧洲镜框式舞台,台内设有化妆室、更衣室、休息室。戏台四周壁上至今保留着许多古画、古诗和当时戏班名戏挂彩剧目,可以分辨出的至少有10多个戏班、55个剧目。剧目有“大腔戏”《白兔记》、“小腔戏”《双进宫》、《满堂红》、《乾坤配》、《龙凤阁》等。看台及桥身可容纳700多人,目前全国仅发现这一处,所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每年农历正月、三月、七月初一至十五,戏班从上午至晚上不停地演出,场面十分热闹。
舞龙灯抢龙丁——过年****俗
在群山环抱的青水乡沧海村,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瘴气横行的地带,虫灾、水灾、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钟氏兄弟”,他们要和“三灾”抗争,要使这里人丁兴旺,于是就在每年春节期间开展舞龙灯活动。因为龙在乡民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它能驱除虫害,抗拒水灾,消灭瘟疫,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里的龙灯与汉民族的有所不同,它除了一条有头有尾的大长龙之外,其余的龙则是只有龙头和一小节龙身,没有龙尾。而且这条龙是视这个家族有几房兄弟而定的。舞龙前,先要把大龙头请到“延福桥”上,向桥头小庙中的神灵跪拜,在庙中“洗身”,而后放“菩萨铳”、“起龙”……舞龙灯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孩子们举着各类“鱼灯”、“花灯”,而后是各支房的“小龙头”,有“二龙戏珠”“龙游大海”,此起彼伏,煞是壮观。最后,整条大龙出来了,足足有170多节(按村中户数而定,每户一节),山乡沸腾了!新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