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郑曙村,王孝海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 27682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总是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而无法摆脱,究其原因,非良性路径依赖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同样面临着非良性路径依赖的挑战。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的制约、组织行为的影响等都对大部制改革带来了阻力。打破大部制改革的路径依赖需要在:更新观念、政府职能转变、遏制部门利益、配套改革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 机构改革;大部制; 路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尽管历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改革基本上囿于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而在深层次的行政理念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权力结构和运行体制配置科学化问题上难有实质性进展,从而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实际上就是路径依赖中的“锁定”状态。大部制改革也面临着同样的路径依赖挑战。本文拟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面临的路径依赖,并试图找出破解路径依赖的对策。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与行政机构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
路径依赖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制度变迁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坏”),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有两种方向,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这是良性的路径依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所以路径依赖特别强调初始选择的重要性,“历史是重要的,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1] 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
路径依赖是怎样形成的呢?诺斯认为是由两种力量造成的,“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2]第一,制度变迁受报酬递增的制约,报酬递增源于制度矩阵互相依赖所带来的成本投资、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1)成本投资是指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进,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是指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3)协调效应是指因为制度的产生而导致组织与组织之间产生的协调关系以及一系列规则或非正式规则的产生。(4)适应性预期是指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续下去的不确定性。当行为主体通过上述四种方式得到收益递增的时候,很难从初始的条件中跳出来重新寻找新的路径,从而导致路径的锁定。第二,制度变迁还受不完全市场的制约。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信息的分割,高昂的交易费用又使行为者不愿实现制度创新和发展。
另外,制度变迁中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在制度变迁中,每个个体都可能有着不同的认知、信念和态度。行为者的不同的主观抉择,既是各种制度模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就将长期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
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在报酬递增和观念选择的背后潜藏着行动者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动机,行动者进行成本投入和预期收益考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左右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