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旧书回收策划书.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旧书回收策划书.docx

上传人:qi1920809 2018/11/25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旧书回收策划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旧书回收策划书
篇一:旧书回收策划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策划时间
目录
一、活动背景…………………………………………3 二、活动目的…………………………………………3 三、活动主题…………………………………………4 四、主办单位…………………………………………4 五、活动流程…………………………………………4
(一)前期筹备……………………………………4 (二)宣传阶段……………………………………8 (三)统计阶段……………………………………8 (四)活动执行……………………………………10 (五)收尾总结……………………………………10
六、活动意义……………………………………………11 七、时间安排……………………………………………11 八、经费预算……………………………………………12
一、活动背景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们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针对我校,倡导旧书回收不仅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旧书的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了书籍循环利用率的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趋增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珍惜爱护自己身边的每一本教材,使得环保节约意识深入校园,在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氛围。
二、活动目的:
该活动是个旨在充分利用学长旧书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活动。旨在鼓励师生增加书籍利用率,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号召大家投身到低碳型、节约型社
会的建设中,使低碳、节约、环保的理念深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环保口号真正约束大家的行为生活。
三、活动主题:旧书回收,爱心与环保同行四、主办单位:陕西科技大学五、活动流程:
前期筹备
宣传阶段
统计阶段
活动执行
收尾总结
(一)前期准备

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我校教材的利用情况和同学们对旧书处理方式的看法,我小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校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大学生对旧书的态度做出分析,得出高校旧书回收再利用的解决方案。
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陕西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共发放150份,其中大一26份,大二33份,大三61份,大四30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1图:旧书的处理方式
1-2图:同学们是否购买过旧书
1-3图:课本的使用情况
篇二:旧书回收策划书
勤工助学中心绿色回收站
“绿色发展,美丽重邮”
策划书主办单位:勤工助学中心绿色再生资源服务站协办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宿舍管理委员会策划时间:XX年5月7日
目录
................................................................. 2
(一).总述........................................................... 2
(二).活动主题....................................................... 2
(三). 活动背景....................................................... 2
(四). 活动目的....................................................... 2
(五). 活动可行性分析................................................. 3
............................................................. 4
(一).摘要........................................................... 4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