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再将之发扬光大,发展成自家独有的东西。他们将中国传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良,造出厚薄均匀而且坚韧的和纸,而到了公元八世纪,这些和纸更利用作屏风、纸门等家居用品。日本是个多雨水的地方,因此拥有丰富的植物纤维为主,工匠先将植物纤维放在阳光下晒,捡去灰尘后再用黄叶等有防虫功效的植物为纸浆染上白色。然而,和纸也有直纹处容易裂开、起皱、不能沾水的纸张捻成条状,搓软后用作布的代替品或做成纸糊的工艺品,又或是溶成浆后再加以利用。  
  
八世纪左右,和纸开始被利用于屏风,纸门等家居用品上。和纸制的门窗可把地方分隔开来外,也可让空气、声音及气味通过,且有吸湿作用,更可发挥调节湿度和温度的功能。
日本人只用木和纸来建筑房子,其实这是一套实用建筑学,一种将现有资源运用到生活上的智慧表现。昔日的日本经常发生地震,选用木才建屋,是为了一旦发生事故导至房子倒塌时,也不会造成太多及太大伤亡。除了屏风与门,日本人也爱用和纸来造灯。和纸的传热度低,而透过和纸而传过来的光线也较为柔和、不刺眼,因此,居室的环境会因一盏亮起的和纸灯而感觉舒适平和。
根据日本传统,和纸除了具实用价值,同时亦被视为神圣之物。日本人的文化中有所谓洗礼的习俗,他们将剪成人形的和纸放进河里,意谓让身体的不洁随流水而洗净。远在江户时代,风雅之士更视和纸为丰盛的精神生活的象征,他们喜欢用纸来造衣服跟被褥,披上纸衣,踏上追求精神上至高境界的长途旅程。日本人对事物的外表总有着微妙触感。他们感觉到和纸的植物纤维里有石头与金属所没有的温暖,欣赏它的厚度及蓝白色色调的微妙差别,甚至是随时间流逝而变硬或变黄的特性——他们擅长从事物中发掘并欣赏其本质——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禅”学精神。
在世界文化史上,日本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新兴文化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1500年历史的日本和纸就是很好的例子。
跟随日本关西者团,我来到了福井县北部的今立町。正值金秋时节,成熟的柿子缀满了枝头,道路两边的农家小院一派收获的景象。今立町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出产和纸,漆器、陶艺、刀具也很有名。极富悲剧色彩的古代大剑豪佐佐木小次郎也诞生于此地。虽然只是一个1万多人的小镇,今立町的和纸产量和品质却均为日本第一,理所当然的被日本人称为“和纸之乡”。
因为福井县一带过去叫做越前国,所以日本和纸也叫越前和纸。相传1500年前,一位美丽的女神在冈太川上游附近出现,她把造纸术传授给了日本人,于是这位叫做“川上御前”的女神就被奉为越前和纸的祖先。据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公元4—5世纪,纸随着文字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到6世纪,日本政府为了大批印制佛经,模仿“唐纸”努力学习造纸并生产纸张,造纸的原料楮树也开始在日本种植。8世纪,造纸技术已经在日本普及。随着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造纸材料。日本特产——雁皮被用作新的造纸原料,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和纸”。
走进著名造纸艺人岩野平三郎的和纸作坊,淡淡的纸浆气味扑面而来。几位中年女工匠正在仔细地挑除造纸原料里面的杂质。阳光透过窗户静静的洒在盛原料的水盆上,勾画出一幅和谐的画面。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是用大锅煮原料,把原料中纤维质以外的东西煮出来。接着就是用手工将原料中硬实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