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任务: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自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五大变化。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课型:理论教学授课方法: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授课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当时我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从外部环境看,50年代向苏联学习,受苏联计划经济经济模式的影响。2、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这种体制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一、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状况密切相关,这就必然把体制改革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正是在这样重要的转折时刻,邓小平远见卓识,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探索的成果,开始提出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第一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这一提法得到十二大的肯定。第二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但这个决定的内容,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它突破长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这些提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改革的实践是在不断提升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但又事关重大的问题,做出了一个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志这样一个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在于,一方面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