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子宫发育异常
天坛医院妇科病房
正常子宫概述
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
是有腔壁厚的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7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
子宫上部较宽,称为子宫体,子宫体顶部称为子宫底。宫底两侧称为子宫角。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为子宫颈。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因年龄和卵巢功能而异:
青春期前为 1:2
育龄期妇女为 2:1
绝经后为 1:1
子宫发育异常概述
两条副中肾管在发育、融合或中隔吸收演变过程中,任何时期出现停滞均可导致子宫发育异常而出现子宫畸形。常见畸形种类:
双子宫双阴道
双子宫单阴道
双角子宫
鞍状子宫
不全中隔子宫
完全中隔子宫
单角子宫
残角子宫
常见类型概述
双子宫双阴道
患者无自觉症状,通常在人工流产术、产前检查甚至分娩时偶然发现。
早期人工流产术时可能误刮未孕侧子宫,以致漏刮胚胎,妊娠继续。
妊娠晚期胎位异常率增加,分娩时未孕侧子宫可能阻碍胎先露部下降,子宫收缩乏力较多见,使剖宫产率增加。
偶见两侧子宫同时妊娠、各有一胎儿者,这种情况属双卵受精。
亦有双子宫、单阴道,或阴道内有一纵隔,患者可能因阴道纵隔妨碍同房,出现性交困难或性交痛。
常见类型概述
双角子宫和鞍状子宫
因子宫底部融合不全呈双角者,称为双角子宫;子宫底部稍下陷呈鞍状,称为鞍状子宫,也称弓形子宫。
一般无症状,有时双角子宫可有月经量较多伴痛经,妊娠时易发生胎位异常,以臀先露居多。
发育不良宫腔狭窄的双角子宫可能发生妊娠中期流产,或妊娠晚期早产。
子宫矫形手术较为困难,尚缺乏有效的临床证据。
常见类型概述
中隔(纵隔)子宫
从子宫底至宫颈内口将宫腔完全隔为两部分为完全中隔;仅部分隔开为不全中隔。
中隔子宫易发生不孕、流产、早产和胎位异常;若胎盘附着在隔上,可出现产后胎盘滞留。
中隔子宫外形正常,经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检查确诊。
对有不孕和反复流产的中隔子宫患者,可在腹腔镜监视下通过宫腔镜切除中隔,术后宫腔内放置金属IUD,防止中隔创面形成粘连,数月后取出IUD。
常见类型概述
单角子宫
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侧副中肾管未发育或未形成管道。
未发育侧的卵巢、输卵管、肾常同时缺如。
妊娠可发生在单角子宫,但妊娠中、晚期反复流产、早产较多见。
常见类型概述
残角子宫
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不全形成残角子宫,可伴有该侧泌尿系发育不全。
检查时易将残角子宫误诊为卵巢肿瘤。
多数残角子宫与对侧正常宫腔不相通,仅有纤维带相连;偶亦有两者间有狭窄管道相通者。
若残角子宫内膜无功能,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若内膜有周期性出血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时,往往因宫腔积血而出现痛经,甚至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切除残角子宫。
若妊娠发生在残角子宫内,人工流产时无法探及,至妊娠16-20周时而出现典型输卵管妊娠破裂症状,若不及时手术切除破裂的残角子宫,患者可因大量内出血而死亡。
诊断标准
约25%患者无症状,亦无生殖障碍
从无月经来潮,提示可能为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子宫、子宫发育不良或无子宫内膜
月经稀少
痛经,逐渐加重,有月经血潴留
不孕、反复流产、胎位异常、早产和死胎等
妇科检查
子宫小,为始基子宫或幼稚子宫
若子宫偏向一侧可能为残角子宫或单角子宫
子宫底部较宽提示有纵隔子宫或鞍状子宫
子宫底部有凹陷可能为双角子宫或鞍状子宫
子宫呈分叉状为双角子宫或双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