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观刈麦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刈麦教案.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11/27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刈麦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新授:
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
“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诗中情
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

②引言: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③引言: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 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