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zxwziyou8 2018/11/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稷下学宫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府,中央官学的核心。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以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央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格历代多有变化。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9、察举制
是我国汉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奠定了我国国代选士制度的基础。
10、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严格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实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
11、三纲五常
是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