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docx

上传人:miaoshen1985 2018/11/2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井冈山头连青天,
汪洋大海不见边,
比起恩人毛主席,
高山嫌低海嫌浅。

从这首歌谣里可以看出,人民是用他们所熟悉、所崇敬的光辉的形象,来比喻和歌颂毛主席的:井岗山的山巅固然高耸入云,汪洋大海固然辽阔无边,但这一切高大宏伟的形象,哪能和毛主席相比?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最正确的领路人,他是革命的旗帜、革命的化身,人们把他看成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革命歌谣中,毛泽东的名字通常是与党、红军、苏维埃、根据地相联系着的;人民歌颂烦党,歌颂顽强不屈、一往道前的工农杠军,歌颂给人民带来幸福康乐、翻身作主的好日子的苏维埃,歌颂欣欣向荣的根据地建投的时候,总是提到毛泽东的名字。
“井冈山”为命名的有三首。它们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
为什么毛泽东会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词中有三首之多以井冈山为名填词呢?这是由于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井冈山给毛泽东的印象太深了,井冈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太大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永远不会忘记在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
共产主义信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成中国革命燎原之势。井冈山的道路,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这是毛泽东“山上”思想,得到印证取得胜利的一首赞歌。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①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即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①良石、芦白欣,《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86页,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军民,同时与上阕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