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x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8/11/2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背景实践探索
        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来认识社会,发展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是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照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规律,并多次与中国不同时期国情相结合,在实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想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实践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进行传播,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因为在中国这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相通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肯定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汉代的王充提出的"元气自然论",南北朝齐、梁时期范缜的"形质神用"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这些学说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主义的唯物主义论是一致的。
        《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韩非子》的"矛盾"论;《语类》的"一分为二";军事家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都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相吻合。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历来强调知行结合: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墨子主张以"用"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王之认为"行先知后",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律: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荀子从人类物质生活出发,探索礼法制度的起源;王充从物质利益的视角,论证道德的经济基础;柳宗元倡导的民本思想;王夫之坚持的"理势合一"规律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都在某种意义上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近似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精华,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图强之路:以“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为口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以君主立宪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实现共和为目的的“辛亥革命”运动。但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究竟将走向何方?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广大进步人士开始逐渐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后其队伍不断壮大,面临着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艰苦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大革命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对于国情认识不清,导致大革命失败。之后又缺乏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以至连犯了三次“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