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满族服饰.ppt

格式:ppt   大小:1,544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满族服饰.ppt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11/28 文件大小:1.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满族服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族服饰——满族服饰指导老师:李艳红学生姓名:江域学号:1209050408111班级:12服装艺术设计一班满族,旧称满州族,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服饰分类旗装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女式旗装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装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女旗装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装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装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装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也叫大衫,,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坎肩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大拉翅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靰鞡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至今还在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