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种有效的哲学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认为博引趣例法则是引起兴趣一种有效方法。“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第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再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事物的结构和排列次序的调整也能引起质变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叙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同学们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
,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