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doc

格式:doc   大小:20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1/29 文件大小:2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说“曹”
(首发)
魏红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说文》“曹”之解释,乃依据讹变了的字形,其说未确。通过考察“曹”字的历史演变,认为其初文本为“㯥”,“曹”是“㯥”作为国族名、地名之专用字。并从中探讨汉字历史演变的一些内在规律。
关键词:曹;㯥;本义;囗形
《说文·曰部》:“曹,狱之两曹也,从㯥,在廷东也。从曰,治事者也。”徐锴曰:“以言词治狱也,故从曰。”对于许氏这一说解,前贤学者多已提出异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从㯥, 在廷东也’两曹在廷东,故从二东之㯥,其制未闻也。”高田忠周:“狱之两曹在廷东,从㯥治事者,从曰,不得其理。盖论辩治事,曹官所司,故字以曰谓形义。谓两曹,当从二曰,两曹并在廷东,从一东义已足焉。”(古籀篇八十七)李孝定也云:“许书曹下说解,乃举汉制以说字,已非其朔。即如其言曹在廷东则字从一东会意足矣,何必从㯥乎?曹字从㯥,实以之为声。”(甲骨文字集释第六)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曹”字的造字方式及其形义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曹”字各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朔其源,道其流,理清“曹”字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脉络。
“曹”字在甲骨文中已见,写作()(珠414)。其字为上下结构,上为㯥,下象囗形。甲骨文亦有“㯥”字,写作()。许慎《说文》中说:“㯥,二东,曹从此。阙。”徐锴曰:“《说文》旧本无音,今字书音曹,云阙者无闻焉尔,祖叨切。”段玉裁注云:“二东,谓其形也。曹从此,谓曹以会意也。阙,谓义与音皆阙也。”然许、段等人都只是指出“㯥”“曹”关系密切,并未对“㯥”字的构造本义做出解释。我们认为,“㯥”字从二东,本义当为“偶”。“东者,橐也,二橐为偶,犹二鹿为麗也。”(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丁山在《说文阙义笺》中亦云:“东本橐字,重之为㯥,曰二橐,虽然古之以二纪数,不尽言二也……自造字原则言之,㯥之本义为曹偶,其形从二东也,殆无可疑。”
既然“㯥”之本义为“偶”,“㯥”“曹”又关系密切,则“曹”之本义为何?
关于“曹”的本义问题,各家说法不一,或曰“嘈”,或曰“槽”。
戴侗、高鸿缙、丁献唐等人认为“曹”之本字为“嘈”。“曹通假以㯥偶字,久而返,故后人又造嘈字以还其原。嘈行而曹之本义亡。”(高鸿缙《中国字例五篇》)“曹从二东,训偶,形义已明,无庸别加曰字。其从曰作曹者,乃嘈之本字,初不训群偶也。嘈为喧嘈,故从曰会义,其声嘈杂,依声为名。故从
㯥得音。声杂由于群聚,义固引伸相贯。然字既从曰,加口实为緟复,乃后人不明形义者为之。体或作䜊,加言犹加口也。”(丁献唐《周曹这玺考》)
张亚初、刘雨、戴家祥等人则认为是“槽”之本字。“㯥,亦作曹,曹从口(从口之字后作曰者,其例甚多),殆即槽之本字。”(《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曹字从㯥从曰,即槽的本字。《说文》:‘槽,畜兽之食器。’会意字,从曰取食器义,从㯥取槽食之多义。诗大雅公刘‘氏造其曹’,国语周语‘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民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毛传韦注皆训曹为群。古籍曹字用作多义,为了保持本义,曹字添加木旁,表示器皿之材质。例同甲骨文殸后作磬,金文鬲或作,说文典或作𥮏,玉篇弋或作杙等。畜兽同曹(槽),其音纷杂,故曹字加口旁又孳乳作嘈。”(金文大字典中)
考察以上两家之说法,我们发现其分歧之处,关键就在于对“曹”所从之“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