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你如何正确辨别小叶紫檀的新料老料(图解)
最近一些朋友老是在问,什么是老料啊,有什么特点啊,鸡血红底料的为什么那么贵?希望这篇贴子能成为一个普及贴,让各位木友能更加的了解小叶紫檀。
一. 小叶紫檀的历时
说到小叶紫檀的新料和老料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小叶紫檀的一些历史渊源: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各国在与中国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这对中国宠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也基本采伐殆尽。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率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汇集于中国。
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沽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美等西方人士较中国更重视紫檀木,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只可作小巧器物。据传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以为稀有。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见到许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中国。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运去的。
由于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收买整件器物,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装安木框用以陈饰。
清朝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木全数用光。
从上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制作各类工艺品所采用的紫檀老料,其生长年限一般在1500年~2000年左右,历时最多也不过500年,而且极品的紫檀我们只能在一些明清紫檀家具和明清木料商流传下来那里才能看到,而在存世不多,很多艺术品都在战乱和斗争中损毁。
二. 小叶紫檀的成材年限
再说说小叶紫檀的生长过程,先说下目前印度人工种植的小叶紫檀,由于土壤,人工施肥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生长年限一般在50~100年,待其长至500px左右,就会被人工砍伐,大家都知道”十檀九空“,人工种植的小叶紫檀要是长得再粗,就会有空洞出现。会影响以后材料的加工使用,当然就会影响卖出价格了,这就是我
们现在所说的新料,大部分其制作出来工艺品,导孔粗大,材质较为粗糙,基本失去了小叶紫檀独有的韵味和欣赏价值,这种料做成手串一般被称为,同料顺纹的的通货手串。
而野生老料受土壤和阳光的影响其成材十分的缓慢,一般有种说法叫“百年寸檀”,对于那些能看清楚切面上年轮线的紫檀来说,平均沿半径方向每一毫米就会有3~5条年轮线,也就是说每一厘米需要生长30~50年,每寸需要生长100~160年,我们可以看到的紫檀木材,小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比较常见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超过30厘米的极少,对于直径20厘米的紫檀来说(也就是半径10厘米)其至少生长了300~500年,多了可能有500~600年,以上就是目前老紫檀野生林的普遍情况。
三. 小叶紫檀新料和老料的颜色
紫檀的幼苗是没有紫色心材的,只有长到一定年份的紫檀,心材才会慢慢变成紫色,从理论上说形新鲜的紫檀素应该是桔红色的,与氧气接触氧化后会慢慢变成紫红色,而质地极好的紫檀,感觉就是纯紫檀素压成的,几乎没有木纤维的感觉,雕刻和打磨时质感类似于软玉,所谓的老紫檀棕眼细密,或者几乎没有棕眼,原因就在于许多的棕眼几乎被紫檀素充满了,几乎不可见。
我将一颗老料珠子锯开做了下比较
老料手串
其中一颗备珠的切面图
新料顺纹手串
新料备珠切面图
同样的原因,不少老紫檀的年轮线由于紫檀素过多几乎不可见。紫檀素密度大,而木纤维密度小,所以一般来说含紫檀素多的老紫檀,其密度就较大,干透之后也可
,但是也有例外,有时候砍伐下来的紫檀由于存放的条件不同,会引起紫檀内部纤维的风化腐朽,而紫檀素还是那么多,其密度也会降低。
新料紫檀由于生长时间短,积累的紫檀素也不多,因此其密度不高,。因此只有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的野生紫檀才能被称为老紫檀。
四:结论
从上面的三个反面的介绍,我得出的观点如下。
(50~100年),就是现在所谓通货的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