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时1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备考导航
考点分布
命题方向
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命题指数:选择题★☆☆☆☆;非选择题★☆☆☆☆
:试题多以措施类和意义类为主,主要结合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变化的图表和措施,指向维护收入公平的具体措施。
:备考复习要注意结合党和政府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重要精神,加深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措施的理解和运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个人消费品
劳动数量和质量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力
劳动
生产要素
共同富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居民收入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
生产率提高
再分配
物质前提
保证
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的三个重要举措。
必背术语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的分配制度
材料(节选自2015·江苏卷,6)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
探究:上述居民收入属于按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实行这一分配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提醒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具体内容
和要求
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②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④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如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还存在着发放福利等平均分配形式。
形式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意义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提醒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1)分配形式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类别
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按劳动
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资本
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技术
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
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