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甫死因五说
东海洋大学苗体君窦春芳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翻阅教科书及各类词典在谈到杜甫的死因时,大多说杜甫是病死的,然而最具权威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则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文中没有提及死的原因,但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其一是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较多的学者赞同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1990年6月15日《文汇报》报导:天津的两位医生结合杜甫的作品,从医学角度系统地分析杜甫的生活经历与晚年的健康状况,最后确定杜甫死于糖尿病,一时间被较多的学者认可。但这也仅是一家之言,并带有较强的猜测的成份。事实上最能证明杜甫死因的是唐代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的句子。
公元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蚧夜间放火作乱,杀死湖南观察使兼州刺史崔瓘,此时杜甫正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客居在一条舟上,半夜时被火光惊醒后,就携家眷仓皇出逃,准备溯彬水投奔舅氏崔纬,但船行到耒阳县境内方田驿时,突然遇上大雨,江水猛涨,船无法行走,只得停泊在方田。杜甫一家人在船上已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了,耒阳县令聂氏知道此事后,命人送去丰盛美食,并邀请杜甫下船客居。为此杜甫写了《赠聂耒阳》的诗,借以感谢。诗序曰:“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
后来因为水势一直不退,这首诗也就不能送给聂县令,杜甫的船只好掉头开回了衡州(今湖南衡阳)。过了一段时间,当大水退去后,聂县令就匆匆派人到江上去寻找杜甫,最终也没有找到杜甫的踪影,聂县令就断定杜甫已葬身于水中。为了更好的缅怀这位诗坛巨匠,聂县令就在耒阳县城北为杜甫建了一座衣冠墓。所以后来关于杜甫的死就沿用了此种说法,并由文人进行想象、发挥,产生了杜甫啖牛肉白酒而死及溺水而死之说的猜测,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一些资料中。
实际上杜甫回到衡州后,稍作停留,接着就沿江而下,到达洞庭湖时,杜甫又作了一首《过洞庭湖》的诗,诗日:
“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杜甫一家人为逃避战乱,数月居于船上,还时常忍饥挨饿,面对困境胸中烦躁,最终病倒在小船上。恰在此时,杜甫最疼爱的小女儿不幸夭亡,这就更加剧了杜甫的病情。临死时杜甫望着破碎的山河,对儿子杜宗武断断续续地说:叶落归根,别把我的尸骨扔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最后目视向北的方向死去了。杜宗武及儿子杜嗣业把杜甫的尸骨暂寝岳阳,父子俩也留在了岳阳,在杜宗武去世的时候又把杜甫的遗愿留给了杜嗣业。最后杜嗣业靠日日行乞,才在杜甫去世后43年,把杜甫的灵榇归葬河南偃师的首阳山下,杜嗣业还拜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元稹为其祖父作墓志铭。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曰:“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
其二说是溺水而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抬遗补遗》。书中有一段文字:“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