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文档名称:

胡绳在-广东科技学院大讲堂.ppt

格式:ppt   大小:1,553KB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胡绳在-广东科技学院大讲堂.ppt

上传人:0640105 2018/12/1 文件大小:1.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胡绳在-广东科技学院大讲堂.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问题研究
主讲:李永芳教授、博士
广东科技学院思政部

中国近代史(1840-1919)的发展主线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问题上就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新中国建立后,在50年代曾对其有过相对集中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问题的讨论有了更大的拓展。
本专题讲座主要是对这几次探索和论辩基本情况的梳理和评述,其主旨在于捋清9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历程,并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个理论问题提供基本的学术史背景。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发展
主线的缘起与不同观点的出现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时期文化变革和“史学革命”思潮的推进下,我国开始有学者运用“近代史”或“近世史”这一概念去表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段历史进程。而一旦对一段历史进行整体阐述的时候,不管意识到与否,必然会提炼出一条可以概括其全貌的主线,同时会用一种总体观念去作为宏观的思想指导,也就是用特定的历史观去做历史的价值判断。所以主线问题,说到底是“史观”问题。
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的缘起
●其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的核心问题是民族问题,即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列强侵略的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清朝满族贵族腐朽统治的民族平等,最终实现民主共和。最有代表并最有影响的是萧一山在《清代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版)中关于晚清史的评述。
第一种:“民族运动史观”
不同观点的出现
●1923年梁启超为纪念《申报》创刊50周年,发表了一篇《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他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勾画了一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即甲午战争前引进西方器物文化;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效仿西方制度文化;新文化运动后则重点学****西方的精神文化。
第二种:“文化史观”
●李鼎声在《中国近代史编辑凡例》(光明书局1933年版)一书中提出:“社会文化史观”就是将“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方面之事变与运动皆冶为一炉,作综合的叙论”。
第三种:“混合主线”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五四时期初露端倪后,在30年代已强劲崛起。一些学者或政治家,包括毛泽东,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概述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
●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盛,“史观”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1939年冬,毛泽东组织人力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明确将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历史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其发展主线清晰地揭示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革命过程。
●正是以这种“革命史观”为理论指导,历史学家范文澜撰写了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成为近代史领域的经典著作。
●此后,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代史学界基本按照毛泽东所倡导的、范文澜所实践了的“革命史观”来研究和论述中国近代史。
(一)主要论断
1、“三次革命高潮”论
二、20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的论辩
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该文进一步将“革命史观”简化并概括为“阶级斗争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