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承受失败感.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承受失败感.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8/12/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承受失败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承受失败感
 
成功者成了聚光点,失败者无人问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今,卧薪尝胆,磨剑砺志,奔向成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承受失败感好像工具,目的是东山再起。
然而,承受失败感却是人生本身的内容。它不是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自己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或者说,真正成功的人生已经包含承受失败感。说着绕口,还是聊聊见闻吧。
失落感
那天,我听到了同事这样一段描述:
朋友生二胎后,我去“送月礼”,顺便捎了件衣服给其大女儿,大女儿见到礼物后十分高兴,因为这阶段来客往往聚焦于小妹妹,所有的礼物都是为小妹妹而送。她虽然十来岁,也有莫名的失落,这次接到给自己的礼物,心情激动,反复试着穿,不断地谢谢阿姨,并且拿出自己的一套童书要我转交给阿妹,即我的女儿。
笔者也观察过几个二孩家庭,父母不由自主地将重点集中到小娃娃身上,并且要求大的让小,照顾小的。大小之间有冲突,基本上是大的挨批评。其实,从前我们做姐姐、哥哥的,也大多有类似感受。不仅如此,弟妹出生后,哥哥姐姐们自动地担负起照料任务。小时候农村没有幼儿班,经常有哥哥姐姐带着幼年的弟妹上学,弟妹安坐于空位上,老师都会同意的,否则,哥哥姐姐就请假在家里带弟妹了。在这种人际关系下,久而久之形成了长兄稳重,大姐贤惠的性格特点。年轻时有说法:找女朋友要找大姐姐的,能照顾人。
这位大女儿面对失落感,其实得到了成长机会,况且本来素质不错,回送书给阿妹,是人际成熟的表现。她会在照顾小妹妹中走出自我中心,完成自我成长。
但是,我读到了一则新闻:
1月6日,《华西都市报》收集了诸多“过来人”的建议——要二孩不光是钱的事儿,夫妻还要先过“六道关”。比如老大关,据山东青岛市一所小学四年级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说,前段时间,她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找了个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在单独二孩政策开放后就出现过。据《武汉晚报》报道,2015年1月,13岁女孩以死威逼父母放弃二胎,怀孕妈妈含泪流产。
这是自我中心的极端阶段,霸道、独吞,唯我独尊。
 
 
从失落感到失败感
独生子往往以个人为中心,一进入集体,得不到中心位置,心里就失去了平衡。有的孩子上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再去,除了陌生感外也有这个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边缘位置,感觉在幼儿园里“受冷落”。幼儿园里奖品平均化,也许是为了照顾孩子的失落感。
儿童需要回到家庭的自我中心地位,不想融入“社会兴趣”中,而愿意在家人宠爱中产生优越感来满足自己,陶醉自己。自我中心成为封闭的起点。
然而,与失落感相比,失败感、挫折感更难承受。幼儿会由长期的失落感,转换成失败感。进入中小学后,由考试失败感带来失落感。我们的学校教育处于焦灼状态:一个个在心理上再也输不起的独生子,与不准输又必然有输的考试组成一场分数亢奋游戏。家长、教师不是教育孩子正确地接受失败,而是鼓励:这一次失败了不要紧,下一次努力。或者对成功者说:这一次考得好,下一次要更好。在他们看来,勇争第一才是积极心态,阳光心理。而渺茫的第一滋生大量的失败感、失落感,给整个少儿阶段蒙上灰色,形成抑郁型人格。
社会(学校)太激烈的竞争是儿童自卑、逃避等封闭行为的原因。越是独生子,越有这种家庭里的优越感,越会有社会上的自卑反差。比不过也要比的铁血竞争面前,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弱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