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62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drp539609 2018/12/1 文件大小:6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经济发展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
课题名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教师姓名:李甜甜学校: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教师年龄:34 教龄:9 职称:中一
指导教师:李春旺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明确提出: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输方式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生活技能的提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具体情境的分析与知识的应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为基础,结合主观因素和客观需求,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以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理论依据:本节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即学****的生成过程,是学****者的已有经验与其主动选择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形成学****动机;二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三是开展合作学****以利于有效建构。依据此理论,针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一内容,首先,教师以我校学生亲身经历的“山东游学选取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现问题,形成学****动机;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比较,总结共性和差异,概括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利用政区图、实际案例等相关资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对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需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整个过程中注重从地理的视角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地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地理思维。
教学背景分析
(一) 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1)学科特点:初中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提到,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五大特点。因此本节课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认识、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方法探究地理过程、概括并总结地理规律等。
(2)本课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本内容的要求为:“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比较”是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达成目标,是学生学****的方法;而“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是指现代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即:学生通过回顾运输方式的特点,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不同运输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概括出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之后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和生活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来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这是对内容的具体应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正是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整节课的学****是采用主动学****方式,通过提供具体的客、货运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并引发思考,形成疑问,最终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还培养了观察、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并逐步养成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