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浓的情——《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篇
对于湘西,我只在书本中看到过,比如沈从文的小说系列,但能够感受到当地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影片将这种感觉传达得淋漓尽致,那山的秀美、宁静实在令人赞叹!看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浓浓的绿:绿的水稻,绿的树林,绿的远山,绿的邮包,邮递员的服装也是绿色的。所有的一切全都浸在这绿色之中,山里人的那份淳朴也如这绿色一样浓。网上说是在湖南绥宁县的一个苗族村寨拍摄的,我想找一个机会,亲自去哪里一睹那山的芳容。
其次,在那山的秀美之后,是实实在在的苦。那山路太长、太难走。父亲去一趟邮差,外县得三个月,一路跋山涉水,除了一个铃铛和那只狗陪伴外,剩余的全是孤独。为了抄近路,父亲需要淌过冰冷的河水,以至于落下腿疾;为了按时送信,父亲曾滚下山坡,为了保护信件,父亲过河总是把邮包顶在头顶。这是一位多么敬业的邮递员!父亲很清楚那山的一路艰辛,怎么也不放心儿子的第一次上班,说什么也要陪儿子走一趟那山,既是为了告别那山,更是为了一路的嘱托。
那山,是那情的寄托;那山,是那人的归宿;那山,是那爱的延伸……
*那人篇
世上最浓的东西恐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尤其是父子(女)之间,因为大部分父亲不善于表露父爱,大部分孩子也将自己对父亲的爱放在内心最深处,所以有“父爱如山”之说。父爱,向来是深沉的。
影片中父子情的传达巧妙而细腻,让观众不觉间已泪流满面,而且不止一次。
刚开始,父子走路总拉的老远,告诉我们这队父子之间有隔阂。是啊,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称呼。比如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能见着父亲几次?想起儿时的我虽然半月或一周能见父亲一次,但印象中父亲仍然很陌生,在心目中对父亲一直有一种怯怯的怕,从来没有敢亲近过。滕汝骏扮演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亲,瘦弱而不苟言笑。
第一次流泪,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在儿子背上不仅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在自己背上的情景,何时儿子已经长大?这里有一个很细腻的动作表现:父亲用嘴轻轻摩擦儿子的头发,眼睛却使劲的挤,努力把眼泪挤回去!父亲下来时,那手却不舍得立即放下来,而是悄悄摩挲着儿子的肩膀,那是心疼儿子。父亲的眼泪几乎要掉下来,但父亲却极会隐藏,儿子一扭头,他把头扭了过去!这一扭,我的泪哗哗的留下来:父亲啊,你的爱,你的苦,从来都是自己承担!天下的父亲几个不是如此?片中的父亲有句话“不兴自己叫苦”应该是父亲们的共同心声吧。
第二次流泪是父亲抽着烟斗,幸福的看着儿子入睡,当儿子像小时候那样把腿压在父亲身上时,父亲笑了,而我却哭了。其实,父爱是细腻的,但却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送给你,父亲偷偷在背后的笑,那种骄傲、那种满足、那种幸福,让你看到绝对会哭!父亲,表面严肃、冷酷的背后,其实是需要你的亲昵、你的温暖的,也许,你的一个撒娇,你的一句话,会让父亲彻底感动。无论孩子多大,在父亲身边,永远是孩子,当你长成像父亲那般伟岸的身躯时,代替父亲的工作时,父亲一下子是不适应的,也许父亲觉得,自己好像永远像山一样保护着一个家,好像总觉得自己不会老似的。
父爱如山,有时也如水,浓的化不开。
*那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