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德育论文.ppt

格式:ppt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育论文.ppt

上传人:szh187166 2015/9/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育论文.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者:黄永萍
周记--班主任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利器
摘要:采用周记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是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班主任通过周记的阅读与反馈,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且更加全面地了解班级和学生个人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提高德育有效性。
关键词:周记德育有效性
一、引言
所谓周记,指学生对一周的所见所闻或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叙,并可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学生周记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个人生活,学习,
情感世界,家庭及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等等。它与其它德育手段相比,具有及时,针对性强和高效的特点。
采用周记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能让班主任更加全面地了解班级和学生个人的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特别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方面,周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周记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本人坚持采用周记与学生进行持续细致的沟通,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成效。本人认为,在班主任德育工作过程中,周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用小学学过的数能表示下列数吗
1、实现师生双向沟通
周记的撰写主体为学生。所以学生在该交流过程中扮演了叙述者,倾诉者,演绎者的角色。而教师则以倾听者,帮助者的身份出场。它有别于其它的德育过程,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在毫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愿意倾诉,愿意叙述的事件来书写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给了学生更大程度的自由。
初中生还未完全摆脱小学时代的稚气,对成年人依赖性较强,向班主任倾诉的欲望较为强烈。班主任可以利用周记了解更多的班级及学生个人情况,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案例1:刚开校不久,女生宿生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件——宿舍有贼。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学生们还联合起来设计了一个局,让“小贼”自投罗网。学生们得知“小贼”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的时候,
我该怎样做呢?
伤心欲绝,涕泪俱下。面对这一情景,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只是劝他们先冷静、冷静、再冷静。周记收上来了,整个宿舍的学生都围绕了这件事讲诉了自己的心情。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是她?为什么?我最不想要的结果出现了,她是我六年的好朋友啊,为什么她要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问她的时候,她不坦白告诉我们?为什么?为什么友情这么经不起考验,难道我不应该相信友情吗?难道这一切都是假的吗?对友情,我感到绝望。
看着这篇周记,我感到心很痛。如果没有周记,我就不能了解这位学生的心情,更不能解开她的心结。如今,在我调解下,她们从原来的不言不语、互相敌对,慢慢地开始转变了。因为周记给了学生主动倾诉的机会,让我在许多事件的初级阶段就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实践了成功的德育案例。
2、实现学生情绪疏导
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特别在遇到困难时,正确的倾诉能够给自己的心理减轻负担。所以有些倾诉未必是寻求实质性的帮助,只是给倾诉者的情绪一个出口。倾诉完了,心里的负担减轻了,也就等于解决了问题。而周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情绪疏导提供了一个通道,一种机会。
许多初中学生与周围的同学闹了矛盾,又不知道怎么去化解,就一直憋了一口气在心里。可周记上一写,认为班主任已经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再看看班主任反馈回来的评语:“老师知道你是个宽容的孩子,为人一直爽朗大度。这件事情只不过再给你一次展示自己优秀品质的机会,对吗?”“你是我们心中的阳光女孩(男孩),我不希望看到乌云遮住你灿烂的笑脸。把你心里的阳光拿出来和我们继续分享,好吗?”这时,他(她)心里的不快就会一扫而光,以更加良好的心态与周围的人去交往。
红色所表示的得
分比0分低。
带“-”的得分比0分低。
周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班主任如涓涓细流般的德育洗礼,拥有更加健康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方式更受学生的欢迎。。
3、实现更有效的家校合作
周记,作为事实和思想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叙述与反思,还有对家庭情况的解剖与暴露。
当学生在家里承受过多的压力或与父母亲发生矛盾时,会自然而然的在周记上流露出来。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实现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特别是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和父母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人生阶段,更需要家庭和学校和谐统一的教育。
目前,有大量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小部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进入初中,几乎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学习成绩好也罢,差也罢,全部录取初中学习。进入中学,课程增加,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随之增加。这一部分学生由于日常不重视学习,到了初二、初三就跟不上好一点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