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责任教师:阿勒泰电大李庆雯2、联系方式:0906-2151131(办)
《中国现代文学》
第9章茅盾与《子夜》教学辅导
(一)了解
2. 《蚀》三部曲
3. .《林家铺子》与“农村三部曲”
4. .《子夜》与“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5.“皖南事变”与《腐蚀》
(二)掌握
新女性形象、资本家形象与破产农民形象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茅盾
1927年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外两个中篇《动摇》和《追求》。1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最初的笔名就是“矛盾”二字(《蚀》原稿署名“矛盾”,发表前经编辑叶圣陶改为“茅盾”)。
《子夜》
《子夜》,原题《夕阳》,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第2、4两章曾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在《文学月报》1卷1、2期上发表。《子夜》是把主人公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来塑造的。为突出吴荪甫的阶级特征,特意将他设计为“丝厂老板”。在当时,纺织业是中国最发达最有代表的民族工业。在吴荪甫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
在作品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有着不同的阶级本质。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赵伯韬则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利用金融买办资本来控制民族工业,帮助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
在作品中,吴荪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面,他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每失败一次,便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加重一层,一方面延长工时,削减工资,开除工人,一方面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但吴荪甫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作者采用多种手法突出了他冷静果断、刚毅坚韧的性格。
茅盾笔下的吴荪甫,不但是上海滩上气度非凡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大企业家”魄力和自信的佼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吴荪甫身上的集中表现并得到有机统一,是吴荪甫形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夜》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中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
《林家铺子》和《春蚕》也都是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
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子夜》在题材上,显现出“史诗性”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又不单纯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来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将吴荪甫设计为“丝厂老板”的另一个考虑,就在于丝厂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农村。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舒展自如。
《子夜》的构思和“蛛网式”布局与题材的“史诗化”特色相呼应与协调,概括地表现了中国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此外,在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多样性的描写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如吴荪甫从踌躇满志到强颜作欢再到垂头丧气的心理变化;吴夫人陈佩瑶不堪空房寂寞时,与雷鸣既想重温旧梦又不敢放纵发泄的苦闷心理等,都写得既生动准确又传神逼真,使一部原本很理性的作品变得十分引人入胜。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茅盾的文学主张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在新文学初期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