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别离》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教法建议】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费尔巴哈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马克思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③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真挚的友情的?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4、层次结构梳理
全诗共四个小节:
第一节先具体描写“
”,诗人感到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于是,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