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大事中国观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事中国观后感.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8/1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事中国观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观看《大市·中国》有感
纪录片《大市·中国》讲述了资本市场是怎样改变着中国,改变了每一个人。《大市·中国》共分为八集,每集的主题分别是:从头开始——思想之变;大门开启——市场之变;不一样的路——进程之变;规矩方圆——规则之变;锻造蓝筹——国企之变;走出家门——民企之变;引领创新——战略之变;股市人生——民众之变。全集纪录片记录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金融业开始起步发展壮大,各项制度从无到有,草创之初到各项金融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人民观念从抗拒到接受到欢迎。通过观看《大市·中国》,让我对中国股票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股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股市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一代改革人的艰辛的开辟之路,让我从中看到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与时俱进的中国人。从那些亲历者的叙述中,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也由衷的佩服这些开拓者和参与者的勇气。
纪录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两集中讲述的股份制的提出和股票的发行的先后过程和所遇到的阻力。纪录片邀请了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股份制的厉以宁先生介绍了股份制是如何提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国股份制的首次提出,原因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由于知青返乡,大批城市青年没有工作,于是提出了让城市青年集资入股,来缓解这个压力。而正是这个“歪打”,“正着”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股份制的提出之初,遭遇了诸多压力,理论界对股份制的争论不断。有的人认为股份制是一个“早产儿”,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股份制却先提了出来。而且股份制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引发了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讨论。但也有人认为股份制是一种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可行的模式。邓小平同志英明的赞同了后者,在后来的南巡讲话中提出了“股份制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伟大方针,让中国真真正正的开始发展股份制。
股份制的提出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问题,北京天桥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再到工商局进行注册时就遇到了定性难的问题。企业的性质究竟是国营还是集体,让所有人为了难。工商局为此开了三天的会议,最后给天桥商场的定性也颇为奇怪:国营和集体合营。这个事件体现了当时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提出了股份制,却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提出。
中国股票的发展也是很具有戏剧性的。中国第一张股票的发行是在1980年1月1日,辽宁抚顺红砖一厂为了募集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发行了260万股红砖股票,但是还只是在企业内部发行。这个时候的红砖一厂,也绝没有想到这个举动对今后中国金融界的影响。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发行保本付息股票。这个时候的股票还是保本付息的,但是影响力已经足够巨大,招股启示刊登在了《深圳特区报》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民众慢慢开始关注股票。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原本只想在内部发行股票的飞乐音响集团由于《新民晚报》失误,报出飞乐音响会面向社会发行股票,飞乐音响迫于压力面向社会发行股票1000股。这1000股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民众购买股票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也正是这次事件,资本主义面纱慢慢展开。上述几个股票发展的关键事件让我体会到社会需求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社会需求,股票才得以发行并发展,并在一开始大受欢迎。上海静安营业部门前排起的长龙;深